在考研备战的关键阶段,深入理解真题规律与学科核心知识点是突破高分的关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代码085700)的《959环境学与环境监测》科目,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属性,成为考生备考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近五年真题,结合学科特点与备考策略,为考生提供一套科学高效的复习框架。
一、学科特点与命题趋势分析

《959环境学与环境监测》的考查内容分为环境学与环境监测两大部分,各占75分,总分150分。根据考试大纲,环境学侧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调控策略,如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学等;环境监测则聚焦水、气、土壤等介质的监测技术及质量保证体系。从近年真题看,命题呈现以下趋势:
1. 知识点交叉融合:如论述题常结合环境学理论分析监测数据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水质监测数据评估某流域的生态恢复效果”。
2. 热点问题导向:考题与当前环保政策紧密关联,如“碳中和背景下大气监测技术的革新方向”(2024年真题)。
3. 基础与深度并重: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占比70%,侧重基础概念(如“环境容量”“优先污染物”),而论述题要求综合运用多章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频考点解析与知识框架构建

(一)环境学核心模块
1. 环境问题与调控机制
高频考点:全球气候变化成因、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真题示例:2022年论述题“结合我国碳达峰目标,论述环境调控的经济手段与技术路径”。
复习策略:以《环境学》(左玉辉)教材为主线,整理“问题-原理-对策”三位一体的知识树,例如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需掌握其成因(氮磷输入)、生态效应(藻类爆发)及治理技术(人工湿地)。
2. 环境与政策
高频考点:可持续发展内涵、环境正义、生态补偿机制。
答题技巧:结合案例(如长江十年禁渔)阐述理论,避免空泛论述。
(二)环境监测核心模块
1. 水质监测技术
高频考点:采样点布设原则(如工业废水需在车间排放口监测第一类污染物)、BOD5测定方法、重金属检测仪器(原子吸收光谱)。
易错点:混淆“瞬时采样”与“混合采样”的适用场景。
2. 大气与土壤监测
重点内容:PM2.5与臭氧协同监测、土壤污染指数计算、生物监测法(如地衣作为大气污染指示生物)。
真题拓展:2023年简答题“简述固体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与监测步骤”。
3. 质量保证体系
必考内容:监测数据有效性判断(如平行样偏差范围)、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标准物质使用、空白试验)。
三、答题策略与实战技巧
(一)题型针对性突破
1.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题)
策略:采用“定义+特点+应用”三段式结构。例如答“环境监测”: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方法),对环境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变化趋势进行测定(定义),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应用)。
常见陷阱:避免遗漏关键限定词,如将“环境质量标准”简答为“污染物限值”,需补充“法律强制性”属性。
2. 简答题(每题10分,共6题)
高分模板:
第一段:核心概念界定(如“大气污染源分类”需明确固定源、移动源、面源)。
第二段:分点陈述(采用“首先/其次/最后”逻辑词)。
第三段:简要总结或举例(如“我国机动车尾气监测采用双怠速法”)。
真题应用:2021年题“环境监测全过程包括哪些环节?”需按采样→保存→预处理→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顺序展开。
3. 论述题(每题20分,共1题)
结构设计:
问题背景(如“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
主体:分论点(成因、监测技术难点、修复策略)+数据支撑(如“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建立风险管控清单”)。
展望或建议(如“推广便携式XRF仪实现现场快速筛查”)。
素材积累:关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及生态环境部最新政策,提升答案时效性。
(二)复习阶段规划
1. 基础阶段(1-6月):通读教材,完成章节框架图,标注真题出现频率。
2. 强化阶段(7-9月):精研近五年真题,归纳高频考点分布规律(如“水质监测”年均考查2道简答题),搭配《强化黄金190题》进行专项训练。
3. 冲刺阶段(10-12月):全真模拟考试,控制答题时间(名词解释每题3分钟,简答10分钟,论述25分钟),使用《冲刺模拟卷》查漏补缺。
四、资源利用与误区规避
1. 权威资料推荐
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第4章的“水质监测”与第8章的“自动监测技术”为必读章节。
教辅:攻关学习网的《959全套资料》包含历年真题解析及导师讲义,可重点参考“环境学调控策略”与“监测质量保证”模块。
2. 常见误区警示
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名词无法应对跨章节综合题,需建立知识点关联(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监测中的“生态遥感技术”结合)。
忽视答题规范:主观题需分段编号、术语准确,避免口语化表达(如将“检出限”写作“检测最小值”)。
五、
《959环境学与环境监测》的备考本质是对学科逻辑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双重锤炼。通过高频考点梳理与结构化答题训练,考生可显著提升知识整合效率。建议结合自身薄弱环节,制定“监测技术强化”或“环境政策深化”的个性化复习方案,善用真题规律与优质教辅,方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