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已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并通过真题解析反哺教学策略优化,成为教师亟需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近年语文教育政策与教学实践案例,探讨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实践的双向互动机制。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政策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系统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被置于首位,强调通过经典文本的浸润式学习,实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例如《枫桥夜泊》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钟声文化”的时空脉络,将古典意象与当代生活联结,使学生在语言浸润中完成文化理解的内化。这种设计体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三个关键路径:经典诵读积淀文化厚度、语言活动激发思维活性、情境创设促进审美体验。
政策导向下的教学实践呈现出三大特征:其一,课程内容结构化,如八省联考真题将古代科技发明与当代价值观融合命题,形成跨时代的知识网络;其二,评价方式情境化,2025年高考真题中“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自我介绍”题型,要求学生在拟真情境中完成信息整合与创意表达;其三,学习过程项目化,北京二十中开展的“教-学-评一体化”教研活动,通过古诗阅读、写作教学等模块化设计,实现素养目标的可视化。
二、真题解析中的素养考查特征
近年语文试题呈现“一核三维”的命题趋势:以核心素养为内核,通过文化情境、思维层级、语言实践三个维度构建考查体系。以2025年八省联考为例:
1. 文化情境的深度开掘
古诗文阅读选取邵雍《秋怀》与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前者考查意象中的生命感悟,后者侧重文化传承意识。这类试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建立“文本群”概念,如某教师在《送东阳马生序》复习中,横向关联《诫子书》的家训文化,纵向梳理劝学传统的演变。
2. 思维层级的梯度设计
信息类文本题设置“原因推断—价值评价—现实迁移”的思维链条,这与深圳南山区小学数学试题中“信息丰度”理论异曲同工。教师可借鉴“贫信息→简信息→富信息”的问题设计模型,如在《背影》教学中,先解构细节描写(贫信息),再探讨情感表达方式(简信息),最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撰写家书(富信息)。
3. 语言实践的创新形态
语言文字运用题突破传统题型,如要求改编新闻标题为七言诗句,既考查语言规范又激发创造性。此类设计启示教师:在基础训练中可融入“古诗改白话”“微博话题创作”等跨媒介表达活动,强化语言运用的迁移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转型路径
基于真题解析的反向推导,素养导向的教学需实现三大转型:
1. 从碎片化教学到主题式建构
借鉴“钟声文化”教学案例,可将单篇课文置于文化母题下重组。例如围绕“家国情怀”主题,串联《岳阳楼记》《过零丁洋》《红岩》等文本,通过比较阅读发现精神传统的延续性与创新性。
2. 从知识传授到任务驱动
北京二十中开展的“整本书阅读项目”,以“为名著人物设计朋友圈”为任务,驱动学生完成人物分析、语言风格模仿、价值观辨析等目标。此类设计契合“做中学”理念,使素养培养具象化为可操作步骤。
3. 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诊断
引入AI批阅系统与学习画像技术,如“准星智能评测系统”可实时追踪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师可根据数据反馈调整教学,如针对审题偏差增设情境模拟训练,针对逻辑薄弱点补充思维导图工具。
四、双向互动的优化机制
素养培养与教学实践需形成“评价←→教学←→反思”的闭环:
1. 真题作为教学诊断镜鉴
对病句修改、文言虚词等高频失分点,可采用“错题考古法”:将历年真题错误类型归类,设计针对性强化模块。某校通过分析20套试卷中的成语误用案例,开发出“语境联想记忆法”,使正确率提升34%。
2. 教学经验反哺命题创新
教师可将课堂中生成性资源转化为命题素材。例如《荷塘月色》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月下禅意”解读,可设计为比较阅读题,要求分析朱自清与王维笔下的月意象差异。
3. 教研共同体的协同进化
跨校区联合教研模式值得推广,如北京二十中教育集团通过云端教研,共享《滹沱河和我》的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最终提炼出“地域文化感知—生态思考—跨学科创作”的教学模型,实现经验转化与迭代。
五、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素养培养将呈现新样态:AI助教可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如为文化积淀薄弱者推送经典诵读清单,为思维活跃者开放辩论式学习空间;元宇宙技术能重构教学场景,如《赤壁赋》虚拟实境课中,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苏轼的情感嬗变。但需警惕技术工具化倾向——无论手段如何革新,语文教学的本质仍是“通过语言建构精神家园”。
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理念引领,更依赖基层教师的创造性转化。当教师能像解题者般剖析真题背后的素养逻辑,像设计师般重构教学过程,像反思者般完善教学策略时,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跨越。这种双向奔赴的教育图景,正是新课改期待的理想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