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策略与技巧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译文的准确性与艺术性。近年来,随着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及高校翻译硕士招生热度攀升,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有机结合,成为考生备考的核心命题。本文以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笔译真题为切入点,结合翻译理论与实战经验,探讨翻译策略的系统化应用及备考技巧的优化路径。
一、真题特征分析与翻译策略定位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笔译真题延续了高校翻译考核的典型特征:文本题材覆盖社会热点、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三大领域,语言风格兼具正式性与灵活性。以英译汉部分为例,可能出现类似《卫报》南极污染报道的科技类文本(如所示),这类文本要求译者精准处理专业术语(如“微塑料microplastics”“全氟烷基物质PFAS”),同时需把握科技文本的客观性与逻辑性。汉译英则可能涉及文化负载词,例如峨眉山风景的“佛光”“圣灯”等文化意象(如案例),考验译者对文化空缺词的补偿策略。
在此类真题解析中,语境适应性策略与功能对等原则尤为关键。例如,科技文本需侧重直译法确保术语准确性,而文化类文本则需采用“音译+注释”“意象重构”等技巧。研究表明,考生在真题训练中建立“文本类型—翻译策略”的对应模型,可提升解题效率约30%。
二、翻译策略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转化
1. 微观技巧层:语言转换的精准把控
从微观层面看,翻译策略需植根于语言学理论与技巧应用:
词法层面:针对专有名词采用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的权威译法(如建议),对多义词则需结合上下文进行动态选择。例如“contamination”在环境文本中译为“污染”,在医学语境则可能译为“感染”。
句法层面:复杂长句的处理可运用提出的“分译法”与“转译法”。以被动语态转换为例,南极污染报告中“samples were analysed”译为“研究人员对样本进行分析”,通过主谓结构调整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篇章层面:参照的新闻翻译策略,注重信息焦点的重构。例如在环境报道中,将英语的“结果前置式”结构转换为汉语的“因果渐进式”叙述,增强逻辑连贯性。
2. 中观策略层:功能对等与读者意识
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指出,信息型文本(如科技说明)侧重内容传达,呼唤型文本(如旅游宣传)侧重感染效果。在真题训练中,考生需建立“功能导向”的翻译意识:
信息型文本采用“语义翻译”,严格遵循原文信息密度,如中“persistent hazardous chemicals”译为“持久性有害化学物质”,避免冗余修饰。
表达型文本(如文学描写)采用“交际翻译”,如峨眉山文本中“银装素裹”可译为“blanketed in snow”而非逐字硬译,通过意象再造实现美学对等。
三、实战技巧的体系化构建
1. 备考阶段的策略性训练
三阶段训练法:
基础强化期(1-2个月):专注CATTI三级高频考点(如所述),每日完成英汉各200字翻译,重点突破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句法难点。
真题模拟期(1个月):采用“限时+复盘”模式,参照推荐的仿真模拟平台,对2018年真题进行3轮精练,每轮侧重不同维度(首轮抓主旨,次轮抠细节,末轮提速度)。
冲刺优化期(2周):针对高频错误类型建立“错题档案”,例如文化词误译、逻辑连接词缺失等问题,通过专项练习实现精准纠偏。
2. 资源工具的效能化使用
词典选择:实践表明,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对文化词条的收录完备性比普通词典高40%,例如“佛光”的译法“Buddha's Halo”即出自该词典()。
语料库应用:利用Linguee、CNKI翻译助手等工具查询术语标准译法,例如“全氟烷基物质”在学术文献中的英文对应词为“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四、翻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认知能力的三维提升
语言敏感度:通过对比《经济学人》中英文版,分析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方式,培养对语体差异的敏锐感知。
文化转换力:定期研读《中国翻译》期刊中的文化翻译案例,掌握“文化缺省补偿”的多元策略。
批判思维力:建立译文评估矩阵,从“准确性、流畅性、风格一致性”三个维度进行自我评分(方法)。
2. 职业素养的进阶培养
建议考生参考中85分考生的经验,将备考与职业能力接轨:
参与地方外事机构的志愿翻译项目,积累真实场景下的应变经验。
订阅等国际翻译社区,了解行业动态与技术工具(如Trados、MemoQ)的应用趋势。
翻译策略与实战技巧的深度融合,既是应对高校笔译考核的关键,也是译者职业发展的基石。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真题的解析经验表明,建立“理论认知—策略选择—技巧应用”的三级能力模型,能够有效破解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难题。对于考生而言,唯有在系统性训练中不断反思优化,方能实现从“应试型翻译”到“专业型翻译”的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