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作为中小学阶段常见的命题作文,本质上是一次自我对话的认知训练。它要求写作者既要呈现外在形象的客观描摹,更要完成内在特质的深度挖掘。30的基本要求看似简单,但要在有限篇幅内展现立体的人格镜像,需要经过精心构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12-18岁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期(Erikson, 1968)。这个阶段的自我认知写作具有双重价值:表层是语言表达的锤炼,深层是身份认同的建构。优秀作文往往能突破外貌、性格的平面化描写,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价值观的形成轨迹。例如,某学生在描写"爱较真"的性格时,不仅列举课堂质疑老师的例子,更追溯到幼时与父亲下棋必须遵守规则的教育经历,这样的结构化呈现突显了人格特质的形成脉络。
二、素材挖掘的四个维度
当面对"这就是我"的命题时,建议从四个层面构建认知坐标系:
1. 生理层面:身高、长相、运动能力等具象特征
2. 性格层面: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
3. 能力层面:学业特长、艺术才能等技能优势
4. 价值观层面:道德观念、人生追求等深层信念
以"跑步特长"为例,普通写作可能停留在获奖经历的罗列,而深度写作可以延伸至"通过长跑磨炼意志"的心理感悟,再升华到"人生如同马拉松"的哲学思考。这种层递式表达使人物形象摆脱平面化,获得立体纵深感。
三、写作技巧的三重突破
在实际写作实践中,建议采用以下结构化技巧:
1. 具象化表达:用"每天清晨5点起床练琴"代替"勤奋刻苦"的抽象
2. 对比呈现:通过"校内安静/球场奔放"的行为反差突显性格多面性
3. 象征手法:将"圆框眼镜"作为书卷气的视觉符号,自然引出阅读兴趣
某获奖作文的经典案例值得借鉴:作者以"左手写字"为切入点,先描写生活不便的趣事,进而引申到"用不同视角看世界"的独特思维,最终上升到"接纳不完美"的人生感悟。这种由表及里的叙述策略,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个人形象。
四、认知深化的三大策略
为突破写作瓶颈,可采用系统性自我认知工具:
1. 思维导图法:以"我"为中心,辐射出性格、兴趣、经历等分支
2. 他人访谈法:收集家人、朋友眼中的"我",获得多视角认知
3. 心理测评工具:借助MBTI、霍兰德职业测试等科学量表定位特质
特别推荐"生命线写作法":在时间轴上标注重大事件,分析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例如将"三年级转学"事件与当前社交能力的关联性进行剖析,这样的因果关系追溯能增强文章的思辨深度。
五、文章修改的量化标准
完成初稿后,建议采用"五维评估法"进行修改:
| 维度 | 评估要点 | 改进策略 |
| 独特性 | 是否展现不可复制性 | 增加具体场景细节 |
| 逻辑性 | 各段落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 添加过渡句衔接 |
| 感染力 | 情感传达是否有效 | 改用第一人称心理描写 |
| 思想深度 | 是否超越表象触及本质 | 补充价值观层面的思考 |
| 语言表现力 | 用词是否精准有新意 | 替换陈词滥调为个性表达 |
某作文从"喜欢蓝色"修改为"钟爱普鲁士蓝的深邃,如同深夜解题时思维的火花",通过颜色特指与学习场景的结合,使个性特征具象化、场景化。
六、写作教育的延伸价值
这类自我认知写作的价值远超应试范畴。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系统性的自我叙述能激活前额叶皮层,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Lieberman, 2007)。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建立动态认知档案,将每次写作视为成长轨迹的记录。建议采用"年度对比法",通过比较不同年级的同题作文,直观展现认知发展的脉络。
最终完成的"这就是我"不应是定格的肖像,而应成为持续自我探索的起点。当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我,文字便超越了作业的范畴,升华为生命成长的见证。这种认知迁移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