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英语的各类题型中,新题型因其对逻辑推理和篇章连贯性的高要求,成为考生备考中的难点之一。2012年考研英语真题中的第43题作为新题型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该部分的核心考点与解题思路。本文将从题目解析、核心考点、解题策略及备考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帮生系统掌握此类题型的应对方法。
一、题目解析与语境定位
2012年考研英语新题型为“排序题”,要求考生将7个段落中的5个正确排序填入文章空白处。其中第43题(对应选项A)的解题关键在于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指代关系的识别。通过分析题干所在段落(空格后)与备选段落的语义关联,可以发现以下线索:
1. 代词指代:选项A首句“These superfluous things...”中的“these”为复数指示代词,需在前文找到其指代对象。原文43题空格前出现了“superfluous material goods”和“superfluous experiences”,与选项A中的“superfluous things”形成词汇复现和语义呼应。
2. 逻辑衔接:原文强调“多余的物品与体验”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而选项A进一步分析这些“多余之物”的实质,形成递进关系。这种“现象→本质分析”的段落结构是英语学术文章的常见模式。
此题的典型性在于,它要求考生不仅理解单个句子的含义,还需从篇章整体结构出发,把握段落间的逻辑连贯性。
二、核心考点解析
新题型的考查目标集中于以下三个维度,这些维度也是考生需重点训练的能力:
1. 逻辑关系识别能力
考研大纲明确指出,考生需具备“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和“进行判断、推理和引申”的能力。在43题中,逻辑关系体现为:
2. 指代与复现的敏感性
英语文章常通过代词(如this, these, it)和同义替换实现段落衔接。例如,43题中“superfluous material goods”与“superfluous things”的复现,以及“these”的指代作用,是解题的关键信号。
3. 篇章结构预判能力
学术类文章通常遵循“总—分—总”或“现象—分析—结论”的结构。在排序题中,考生需通过首尾段、过渡句等内容预判文章脉络。例如,若某段落出现“two reasons”等总结性表达,则可推测其位置在现象之后。
三、解题策略与技巧
针对新题型,考生可采取以下四步解题法:
1. 速读全文,定位主旨
2. 分析选项,标记线索
3. 双向匹配,验证逻辑
4. 通读复查,确保连贯
完成初步排序后,通读全文确认段落过渡自然,避免出现信息断层或重复。
四、备考建议与误区规避
1. 专项训练与真题精研
2. 能力提升路径
3. 常见误区警示
五、
考研英语新题型的本质是对考生逻辑思维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双重考查。通过2012年真题第43题的分析可知,代词指代、词汇复现与篇章结构是突破此类题型的三大核心。备考过程中,考生需将理论认知(如逻辑关系分类)与实战技巧(如选项标记法)相结合,辅以系统性训练,方能在考场上实现精准定位与高效解题。最终,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应试,更能为未来的学术阅读与写作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