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建设现状与特色优势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作为西南地区数学研究的重镇,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级。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拓扑学及其应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计算数学等领域,其拓扑学团队在低维拓扑方向的研究成果连续多年发表于《Annals of Mathematics》等顶尖期刊。

师资队伍方面,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9人,形成以李安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但对比国内顶尖数学强校,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仍显薄弱,35岁以下独立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青年学者比例偏低,反映出人才梯队建设存在结构性矛盾。

(二)科研创新机制的关键瓶颈

当前数学学科的科研组织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个体化研究模式难以适应重大前沿问题的攻关需求。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在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方面已建成"智能数学与工程应用研究所"等4个跨学科平台,但实质叉成果产出率有待提升。以医学影像处理方向的数学建模为例,相关成果转化率不足20%,产学研协同机制尚待完善。

科研评价体系方面,存在重短期成果、轻长线投入的倾向。对基础数学研究的资助周期普遍为3-5年,这与重大数学问题研究的长周期性特点存在矛盾。建议设立"数学基础研究特区",实行弹性考核周期制度,对从事重大基础问题研究的团队给予10年期持续资助。

(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课程体系架构仍延续传统分析、代数、几何三分结构,新兴领域课程开设不足。统计显示,学院开设的50门专业课程中,涉及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的课程仅占12%。建议构建"核心模块+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增设数据科学、量子计算数学基础等方向模块。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理论应用脱节现象。调研数据显示,仅35%的毕业生认为本科阶段实践训练与行业需求匹配。可借鉴剑桥数学系的"工业数学工作坊"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建立"双导师"指导制度。

(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博士论文选题呈现明显的传承性特征,近三年62%的博士选题延续导师研究方向,原创性课题占比不足20%。应建立"博士生自主创新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开展探索性研究。同时完善学术交流机制,目前研究生年均参加国际会议次数仅为0.8次,低于国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学术诚信建设需加强制度化保障。建议引入学术成果追溯系统,建立研究生学术档案全周期管理制度。在学位论文评审环节,可试点"双向匿名+国际评审"制度,提升学位授予质量。

(五)国际交流合作的突破方向

国际合作网络布局呈现区域失衡特征,现有38个国际合作机构中,欧美机构占比达7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机构仅占11%。应依托川大南亚研究所的区位优势,重点拓展与印度、越南等国的数学交流。

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目前仅开设12门全英文专业课程,难以满足国际化培养需求。可借鉴巴黎高师模式,构建模块化英文课程体系,吸引更多国际生源。同时应建立留学生"学术伙伴"制度,促进中外学生深度交流。

(六)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性优化

人才引进存在学科方向集中度过高问题,近五年引进人才中分析方向占比达45%,而计算数学方向仅占18%。应制定学科平衡发展计划,重点加强数据科学、生物数学等新兴方向的引才力度。

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需要创新,现行"非升即走"制度导致科研功利化倾向。建议设立"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基金",提供5-8年的成长期支持。同时建立跨学科导师组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学术视野拓展。

(七)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近十年学院发明专利转化率仅为7.2%。应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组建由数学家、工程师、产业专家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在金融数学领域,可与本地金融机构共建"量化金融实验室",开发新型风险评估模型。

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可发挥学科优势打造"数学文化传播中心",开发面向中小学的数学思维训练课程体系。目前已开展的"数学文化节"活动覆盖面有限,建议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推进数学教育改革。

(八)文化传承与学科自信建设

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的算学馆,但历史文脉挖掘尚不充分。建议建立数学学科发展史馆,系统整理历任院长手稿、历史档案等珍贵资料。同时应加强学术传统教育,将院史学习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环节。

学术文化培育需要长效机制,当前存在的"重科研指标、轻学术传承"倾向值得警惕。可通过设立"学术传承奖"、举办老一辈学者学术思想研讨会等方式,构建具有川大特色的数学文化体系。

(九)信息化建设的赋能作用

智慧教学平台使用率偏低,调查显示仅43%的教师常态化使用在线教学系统。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建设虚拟仿真数学实验室。在科研领域,应构建数学学科大数据平台,整合国内外开放学术资源。

网络安全体系亟待完善,2022年学院网站遭受网络攻击次数同比增长120%。建议引入专业网络安全团队,建立数学学科特色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特别加强科研数据安全管理。

(十)未来发展策略建议

建议制定《数学学科2035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巩固基础、突出应用、强化交叉"的发展路径。在资源配置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评估学科发展方向并优化资源投入结构。

实施"数学+"创新计划,重点培育数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量子信息等领域的交叉方向。同时加强数学基础教育研究,设立"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与评估体系。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数理融合引领学术创新研究发展

建议建立校友终身发展支持体系,完善校友数据库建设,成立校友学术咨询委员会。通过设立校友讲席教授席位、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形成学术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