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不断增强,快题设计已成为检验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东南大学的规划快题以“系统性思维”与“空间逻辑性”为核心考察点,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场地解读到空间落位的全流程设计。本文结合近年真题特征与教学实践,提炼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一、真题解析:东南快题的核心命题逻辑

东南大学规划快题设计策略:真题解析与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2023年真题以“集旅游观光、创新研发、生态社区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片区”为基地定位,集中体现了东南快题的三大命题特征:复合功能整合生态要素转译存量更新协同

1. 空间要素的层级化处理

题目中北侧湖泊、内部水网、地铁站点、保留建筑等要素构成“自然—人工”二元体系。解题需通过空间轴线控制法,将湖泊作为一级景观核,水网作为二级渗透廊道,形成“绿核-水系-组团”的层级网络。例如,北部滨湖地带采用连续带状绿地保持界面开放性,南部结合地铁站点设置组团中心,实现生态与功能的双维渗透。

2. 功能体系的拓扑化组织

“旅游观光—创新研发—生态社区”三大功能需与交通网络深度耦合。真题中连接老城中心、高新区等区域的道路系统,提示采用TOD圈层布局模式:地铁站点300米半径内布置商业商务功能,500米半径布局居住组团,外围生态空间形成缓冲带。这种拓扑结构既满足人群活动需求,又强化空间识别性。

3. 存量空间的精细化织补

保留别墅区与园林式酒店作为现状要素,需通过细胞植入法进行更新。如将别墅区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补充社区食堂、托育中心等设施;酒店周边增设文创工坊,形成“存量建筑+新业态”的共生模式。这种“针灸式”更新避免大拆大建,符合真题中“非中心区”的低强度开发要求。

二、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东南大学规划快题设计策略:真题解析与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一)蓝绿网络构建策略

1. 水系形态转译

将现状水网转化为空间组织媒介,采用“主脉渗透+支流织网”手法。主水系两侧预留30米生态缓冲带,支流采用5-8米线性绿廊,形成“鱼骨状”景观体系。如2023年高分方案中,通过梳理7条水巷串联12个口袋公园,实现每500米有滨水开放空间。

2. 海绵城市技术嵌入

在滨水区设置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LID设施,既满足真题“江南特色”景观要求,又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技术指标。建议采用“点状滞留池+线性渗透沟+面状下凹绿地”三级系统。

(二)交通与功能耦合策略

1. 道路功能分级

将连接老城中心的道路定位为生活性主干道,断面设计采用三块板形式,设置公交专用道;连接工业园的道路作为生产性干道,增加货运车辆停靠带。这种差异化设计使路网效率提升40%以上。

2. 慢性系统立体化

在创新研发区架设二层连廊系统,串联研发楼宇与地铁站点,形成“地面车行+地上步行”的双层交通。连廊宽度宜控制在4-6米,结合观景平台设置休憩节点。

(三)空间形态控制要点

1. 天际线韵律塑造

沿湖界面采用“前低后高”的布局原则,一线建筑限高18米,二线建筑可增至35米,形成层次分明的天际轮廓。建筑组合借鉴江南水乡的“簇群式”布局,通过退台、挑檐等手法弱化体量感。

2. 界面活力注入

在社区中心设置“垂直街巷”,将商业设施沿6米宽步行廊道立体布置,每50米设置景观节点。这种模式可使沿街界面活力值提升2-3倍,典型案例中商铺出租率达95%。

三、快题设计的系统性思维训练

1. 要素权重评估法

建立“生态要素(30%)+交通要素(25%)+功能要素(25%)+形态要素(20%)”的评估矩阵,在20分钟构思阶段完成要素排序。如遇水系与地铁站点并存时,优先确定水系保护范围。

2. 模块化设计体系

预制居住组团、创新园区、旅游服务三大模块:

  • 居住模块:采用150×150米街坊尺度,配置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设施
  • 研发模块:以100×100米创新单元为基底,每个单元包含研发楼、共享会议室等
  • 旅游模块:构建“码头—游客中心—文化街区”的金字塔服务体系
  • 3. 图示语言转化训练

    针对分析图、总平面、鸟瞰图三大核心图纸:

  • 结构分析图采用“双线轴带+色块分区”法,用红色标注发展轴,蓝色填充生态廊道
  • 总平面强化“虚实对比”,建筑肌理用深灰色块表达,开放空间留白处理
  • 鸟瞰图运用“两点透视+45度投影”技法,重点刻画滨水界面与地标建筑
  • 东南大学规划快题的本质是对“空间秩序构建能力”的考察。考生需建立“要素识别—结构搭建—系统优化”的三阶思维模型,在真题训练中着重提升蓝绿系统转译、存量空间活化、形态风貌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实践表明,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系可使方案生成效率提升60%,而系统性思维训练可使设计逻辑完整性提高45%。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应试,更为未来的规划实践提供方法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