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多选题是考生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题型。其特点在于综合性强、干扰项设计隐蔽,且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本文结合2013年真题及备考规律,从高频考点、答题策略与备考建议三方面展开分析,帮生系统性掌握得分要点。
一、高频考点解析:命题规律与核心内容

2013年考研政治多选题的命题紧扣大纲核心知识模块,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高频领域: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
马原部分的多选题常以哲学概念辨析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核心。例如:
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2013年第18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考生区分“量”与“质”的定义,明确“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如是否包含剥削阶级)。
资本主义本质:第19题通过分析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强调资本增值的内在规律(如“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需结合《资本论》的核心观点作答。
命题特点:马原题注重理论与实例结合,需从抽象概念中提炼具体结论,例如通过“资本人格化”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中特)
毛中特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
科学发展观:第22题要求考生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定位,结合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进行辨析。
社会主义本质与初级阶段理论:第25题通过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考查对社会主义本质突破传统认识的理解(如破除脱离生产力的空谈)。
命题特点:此部分常结合时政热点,需关注理论与政策的衔接,例如“统筹区域发展”对经济协调的作用。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纲)
史纲题以重大历史事件对比和意义分析为主:
革命道路比较:第27题通过对比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突出后者在群众动员和统一战线上的创新。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第29题要求从党的领导、民族觉醒、国际支持等多角度分析,强调综合性思维。
命题特点:史纲题需横向对比事件特征(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差异),纵向梳理历史脉络。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
思修部分侧重价值观与法律原则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常涉及“三个倡导”的具体内涵,需区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要求。
道德与法律关系:如诚信原则、法律责任的判定等,需结合《宪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条文理解。
二、答题策略:科学解题与避坑技巧
1. 审题技巧:明确题干指向
抓关键词:例如题干中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本质区别”等限定词,直接影响选项范围。如第20题“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需紧扣“分配关系调整”这一关键词。
排除干扰项:利用“绝对化表述陷阱”(如“唯一”“必然”)快速排除错误选项。例如第18题中“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因表述绝对而被排除。
2. 选项分析:逻辑与规律结合
4选3为主流:根据历年统计,多选题中4选3的占比最高(约60%),若不确定时可优先考虑。
学科规律辅助:例如马原题中全选(4选4)概率较低,而思修题全选概率较高;毛中特部分通常至少有一道全选题。
3. 时间管理与检查策略
倒序做题:从时政题(第32-33题)入手,逐步解决难度较高的马原题,避免因卡题影响心态。
答案分布验证:完成所有题目后,检查4选2、4选3、4选4的数量是否合理(参考比例3:10:4),若偏差过大需重新审题。
三、备考建议:夯实基础与强化训练
1. 构建知识框架
模块化学习:以思维导图梳理各学科核心概念,例如马原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史纲的“革命阶段特征”等。
真题精析:反复研究2013年真题,总结高频考点(如第25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突破)和常见陷阱(如混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2. 强化题型专项训练
模拟题限时训练:控制每道多选题答题时间在2分钟内,培养快速判断能力。
错题归类:将错误类型分为“知识盲区”“审题偏差”“逻辑误判”,针对性补漏。
3. 关注时政与理论结合
热点与考点关联:例如“生态文明建设”在2013年真题中的体现(第26题),需结合十八大报告内容理解。
政策文件精读:如《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中关于“以人为本”的表述,可深化对理论背景的理解。
考研政治多选题的突破需以扎实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辅以科学的答题策略和针对性训练。通过分析2013年真题的高频考点与命题规律,考生可更高效地分配复习精力,避免盲目刷题。最终目标不仅是掌握知识点,更在于培养从题干到选项的逻辑推导能力,从而在考场上实现“稳、准、快”的解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