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快题创作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核心环节,不仅考察考生对建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在有限时间内对场地要素的敏锐感知、形态生成逻辑的合理性以及空间应对策略的创新性。本文以真题案例为切入点,从形态生成与空间应对两大维度展开解析,探讨其设计原则与实操路径。
一、形态生成:场地要素的转译与秩序构建

形态生成是快题设计的起点,其本质是将场地环境中的显性与隐性要素转化为建筑形体的逻辑框架。东南大学历年真题中,场地要素通常包含自然景观、既有建筑、交通流线三类核心线索。
1. 轴线与界面:场地秩序的骨架
在2023年党群服务中心真题中(),场地存在南北主轴线(村内道路至南侧农田)与东西次轴线(村庄至入村口),设计需通过建筑体量的错落与开口强化轴线交汇的节点性。例如,方案将主入口置于东北角道路转角,利用广场衔接两条轴线,形成空间秩序的锚点。
界面属性(刚性/柔性)直接影响形体边界处理。西侧紧邻民宅需采用刚性界面(如实体墙或连续体量),而南侧面向景观则通过架空、平台等柔性界面实现渗透。
2. 体量操作:从功能群组到三维形态
功能分组的“气泡图”是体量生成的基础。例如,党群活动区需仪式性空间,常以中轴对称体量呈现;村民活动区则通过分散体量增强趣味性。
形体切割需兼顾功能与形态美学。2023年某方案采用“L形组合体量”,通过高度差形成阶梯式屋顶,既呼应农田景观的横向延展,又通过悬挑消解体量厚重感。
3. 保留要素的整合策略
对不可拆除的电信塔、旧仓库等要素,需通过“空间借景”或“功能适配”实现共生。例如,将信号塔周边设计为开放入口广场,利用视觉通廊将其转化为场地标识。
二、空间应对:功能适配与行为引导
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回应使用需求与行为模式,东南快题常通过功能分区、流线组织、景观渗透三层次实现这一目标。
1. 动静分区与人群适配
党群服务中心需划分“政务-活动-休憩”三区:政务区靠近主入口实现高效服务;老年人活动区置于安静南向;儿童区结合庭院增强互动。
南北差异显著影响空间布局。南方案例(如墨西哥BioEngineering Center)通过开放走廊、架空层促进通风;北方案例(如瑞士科研中心)则以紧凑体量减少热损耗,通过室内中庭丰富空间层次。
2. 流线设计的双重逻辑
外部流线需强化场地可达性。例如,利用村口道路与景观河道形成“T形”主次入口,分流办事村民与休闲人群。
内部流线需避免交叉。某真题方案通过“回字形平面”将公共流线环绕中庭,私密流线嵌入侧翼,实现高效分离。
3. 景观资源的层级化利用
南向景观最大化原则:将主要活动空间(如多功能厅、阅览室)沿南侧展开,结合平台、落地窗形成观景界面。
庭院作为空间过渡媒介:通过“水院-竹院-石院”序列,将自然要素引入建筑内部,同时解决采光与通风问题。
三、真题案例解析:设计策略的典型应用
以2023年党群服务中心优秀方案为例():
1. 形态生成:
采用“U形+线性体量”组合,北侧保留建筑与新体量围合成院落,既延续村落肌理,又通过玻璃连廊弱化新旧冲突。
屋顶设计为退台形式,与农田景观形成阶梯式对话,同时为二层平台提供遮阳。
2. 空间应对:
功能垂直分区:一层为政务大厅与老年照料,二层为青少年活动室与多功能厅,通过中庭楼梯实现视觉连通。
景观渗透:南侧设置悬挑观景平台,将河道、舞台纳入视野,形成“建筑-水面-农田”的层次递进。
四、设计原则与备考建议
1. 原则提炼:
环境要素优先:场地分析需涵盖红线圈内外要素,如强调的“四周边界属性预判”。
功能与空间匹配:参考的“造型五法”(悬挑、片墙、构架等),使形态兼具实用性与表现力。
动态平衡轴线与界面:避免机械对称,通过局部扭转、错位保持整体协调。
2. 备考策略:
分类整理真题:按“村落更新”“文化建筑”“社区中心”等类型归纳设计范式(参考历年真题)。
模块化训练:针对轴线处理、高差应对、保留结构加固等高频考点进行专项练习。
表达技巧优化:轴测图需突出形体切割逻辑,平面图通过家具布置暗示空间属性。
东南大学建筑快题的本质,是通过理性分析与创造性转译,将场地约束转化为设计机遇。考生需在掌握形态生成与空间应对方法论的基础上,培养“问题导向”的思维习惯——正如所言:“快题之‘快’应建立在结构化原理的深刻洞悉之上”。唯有将环境、功能、形式三者动态平衡,方能创作出兼具逻辑性与感染力的优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