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作为教师培养的核心专业之一,其考试内容既需要扎实的语言学基础,又强调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陕西师范大学907《汉语与写作》科目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命题导向,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发现,其考查重点覆盖语言学理论、古文翻译、语言现象辨析以及教育写作四大维度。本文结合近五年真题数据与备考规律,系统解析高频考点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助力考生高效备考。
一、高频考点解析
1. 语言学基础:概念辨析与系统认知
从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的命题规律看,音韵学、文字学、语法学构成核心考查领域。例如2020年真题中“六书”的定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要求考生不仅掌握传统六书理论,还需结合现代汉字结构举例说明。再如“塞擦音”的发音原理,需从发音部位(舌尖前、舌尖后)与气流阻碍方式两个维度展开论述,体现对国际音标系统的掌握。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构建“概念-特征-实例”三位一体的知识框架,避免孤立记忆。
2. 语言应用:动态语料分析与规范意识
综合题中错别字修正、注音规范、词语辨析占比高达30%。以2020年真题为例: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从语用功能角度理解语言规则,而非机械背诵,可参考《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对比分析法进行专项训练。
3. 古文翻译:文本解读与文化迁移
文言文翻译题呈现“经典性与教育性”双重特征。例如曾子杀彘的故事(2020年)与《文心雕龙》选段(2020年),均包含道德教化元素。解题时需分三步:
1. 断句标点:通过虚词(之、者、也)与对话标志(曰、耳)划分层次;
2. 关键词直译:如“特与婴儿戏耳”中“特”译为“只是”,“彘”指代“猪”;
3. 意译润色:将“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因果逻辑句式。
备考时可选取《古代汉语》中的教育类文选(如《学记》《颜氏家训》)进行精读,积累常见实词与句式。
4. 教育写作:思辨能力与教学洞察
作文题分值占比最高(约33%),命题多围绕语文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传承。例如2020年要求根据《学记》中的“道而弗牵”论述启发式教学,2023年则以“部编版教材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文化育人。高分作文需体现三重能力:
二、备考策略精要
1. 知识框架的立体建构
2. 分题型突破与模拟训练
3. 教育热点的动态整合
关注语文教育前沿动态,例如:
建议订阅《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每月整理1-2个热点专题,形成“理论+案例”素材库。
4. 模拟实战与反思优化
冲刺阶段需进行全真模拟考试,重点把控:
每次模考后撰写反思日志,分析失分点(如概念表述不完整、论据偏离论点),制定针对性改进计划。
陕西师范大学907考试的命题逻辑始终围绕“厚基础、重应用、显特色”三大原则。考生在备考中需避免陷入“广撒网”式的低效复习,转而采用“精准定位—系统整合—实战强化”的策略闭环。通过对近五年真题的精细化拆解与教育热点的前瞻性储备,将语言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方能在竞争中凸显专业素养,实现备考效能的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