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中,“615文学批评与写作”作为核心科目,既考察考生的理论素养,又检验其文本分析与写作能力。近年来,该科目命题逐渐呈现出“重基础、强综合、考深度”的特点,考生需精准把握高频考点,突破重难点,并结合科学的备考策略实现高效提分。以下从真题高频考点解析、重难点突破及备考策略三方面展开分析,助力考生全面掌握备考方向。
一、高频考点解析:聚焦核心理论与经典文本

河南大学615真题的命题范围以文学理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评论写作三大板块为主,其中高频考点集中在以下方向:
1. 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经典命题
历年真题中,文学理论部分的考点重复率较高,尤其关注艺术生产论、意境、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等基础理论。例如:
艺术生产论:要求考生理解“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并结合现代文化产业背景分析其现实意义(如2021年、2023年、2025年真题均涉及)。
意境:常以名词解释或简答题形式出现,需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等角度展开论述,并结合王维、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实例(如2023年真题要求“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意境特征”)。
陌生化理论:强调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创新打破读者的自动化感知,需结合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及鲁迅、莫言等作家的创作实践进行阐释(2025年真题要求分析其“内涵与局限性”)。
2. 文言文阅读的文本解码能力
文言文阅读部分常选取先秦至明清的经典文本(如《说苑》《诗经注疏》等),考点包括:
实词与虚词解释:如“质”“播”“奚”等字的语境义(2021年真题),需结合训诂学知识及上下文逻辑推断。
古注体例与术语:例如“疏”“笺”“反切注音法”等注解方式的识别与功能分析(2023年真题涉及《诗经·蒹葭》的注疏体例)。
思想内涵提炼:如2021年真题要求解析《弦章辞鱼》中“天之立君”的儒家政治观,需关联“民本思想”与“君臣”的经典论述。
3. 现代文评论写作的思辨性
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求考生围绕指定文本(如王蒙《“无为”是一种境界》、茅盾《论文艺的真实性》)撰写千字评论,高频考查:
主题深度挖掘:需从文本表层意义延伸至哲学、文化或社会批判层面,如结合道家“无为”思想与当代社会焦虑展开分析。
艺术特色分析:包括语言风格、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如2023年真题要求评析宗白华《论文艺与美》中“韵律与形式和谐”的美学观。
二、重难点突破: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策略
1. 文学理论:从记忆到应用
难点:理论抽象性强,易陷入“死记硬背”误区。例如“陌生化理论”若仅停留在概念复述,缺乏对《狂人日记》语言创新的案例分析,则难以在论述题中得分。
突破方法:
多维关联法:将理论置于文学史、哲学史背景下理解。例如,分析“意境”时,可关联道家“虚实观”与王国维“境界说”。
案例库积累:针对高频理论整理经典作品案例,如用《红楼梦》的“草蛇灰线”结构说明“叙事视角”的作用。
2. 文言文阅读:从字词到思想
难点:生僻字词与复杂句式影响文本理解,思想分析易流于表面。
突破方法:
语境推理训练:通过真题练习(如2021年“播弓矢”中的“播”字),掌握“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技巧。
文史互证法: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文本思想。例如,《弦章辞鱼》中“不承天意”的批判性,需联系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3. 评论写作:从结构到深度
难点:易陷入“泛泛而谈”或“观点堆砌”,缺乏逻辑性与批判性。
突破方法:
三段式框架: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点明核心论点,中间分述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结尾升华至文化或现实意义。
批判性思维:避免单纯复述文本,可引入对比视角。例如,评析王蒙的“无为”观时,对比道家原始思想与当代功利主义的冲突。
三、备考策略:分阶段、抓重点、强输出
1. 基础阶段(3-6月):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精读:以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王力《古代汉语》为核心,标注高频考点并制作思维导图。
真题分类整理:按“理论概念”“文言文题型”“写作主题”分类真题,总结命题规律。例如,近五年“意境”相关考点出现3次,需重点强化。
2. 强化阶段(7-10月):针对性突破
理论专题化:针对高频理论(如艺术生产论、接受心境)整理专题笔记,结合论文补充前沿观点。例如,引入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丰富艺术生产论的分析维度。
文言文实战:每日精读一篇文言文(如《左传》《史记》选段),标注重点字词并尝试翻译,提升语感。
3. 冲刺阶段(11-12月):模拟与优化
限时模考:每周完成一套真题模拟,严格计时,训练答题速度与时间分配。例如,文学理论简答题控制在15分钟内完成,评论写作预留60分钟。
答题技巧优化:
名词解释:采用“定义+特征+例证”结构,如“兴观群怨”需说明其出处、内涵及在《诗经》中的体现。
论述题:使用“理论阐释—文本分析—总结评价”三段式,避免空谈。
河南大学615科目的备考,本质上是“理论积淀”与“实践能力”的双重修炼。考生需以高频考点为纲,以重难点为突破点,通过分阶段、系统化的复习,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答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真题愈发注重跨学科视野(如文学与哲学、历史的结合)与现实关切(如对“媒体融合”“国际传播”的隐性考查),考生需在掌握基础的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唯有如此,方能在竞争激烈的考研中脱颖而出,实现从“知识输入”到“学术输出”的跨越。